一、学院简介
(一)学院沿革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前身可追溯到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时期的自动控制系,前期办学主要以专科为主,2001年开始与鞍山钢铁学院联合培养本科生,2010年系部合并成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专业调整成立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院目前开设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普通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升本专业,共有学生2100余人。
(二)专业建设
以一流专业为引领,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产教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建设能力持续提升。学院现有3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标准化中心共建的联合实验室(重载机器人技术标准化研究与验证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机器人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新松机器人学院)。
(三)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PLC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机器人驱动控制实验室、供电实验室、测控实验室,设备总值约4000余万元。另外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搭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建队伍-辽宁科技学院新松机器人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四)培养特色
坚持“立足冶金行业、面向产业升级、服务振兴发展”的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践行五育并举,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党的领导
学院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强党的领导融入教学科研等各环节,渗透到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着力以高质量党建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并结合学院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过“自动化先锋·匠心筑梦工程”、“四学四新”沉浸式学习教育,把新思想学深学透并充分运用到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近三年荣获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辽宁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辽宁省高校优秀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自动化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校先进党组织称号,3人获校优秀共产党员,4人获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三、质量保障能力
学院聚焦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规范质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形成二级教学单位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师分级负责、相互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学院、学生、企业在内的多元化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体系。
四、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一)思政教育
构建具有自动化学院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元素、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自动化学院学子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文化自信。
搭建要素集聚有度的“三全育人”平台。发挥学院领导、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校友、家长、学生朋辈等力量,推动“全员育人”;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个方面分类指导,推动“全方位育人”;以入学、离校等重要时间节点教育为线,将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以党团教育为线,将组织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以专业教育为线,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抗联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推动“全过程育人”。
(二)本科地位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把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导向,凝聚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的思想共识。建立学院领导联系教研室制度、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和学生寝室结对制度、听课制度等,确保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能够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
坚持以教风促进学风,以考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辅导员、班主任深入班级课堂,及时联系任课教师听取反馈建议;开展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常态化组织一、二年级学生集中上晚自习,学生申报进入实验室等多种自主学习形式;每年组织开展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评选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开展研究生备考和国家电网备考经验分享会,通过申报、评建、挂牌的方式评选学霸寝室等,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
(三)师资队伍
学院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实验教师10人,辅导员9人,管理人员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1人。
(四)学生发展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体育节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学院开展球类、拔河等体育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和凝聚力。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每年举办迎新晚会、书法展、摄影展等活动,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坚持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文明宿舍评建、志愿服务、寒暑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等,学习宣传劳动光荣精神,提升劳动意识和技能。
近三年,获宝钢奖学金1人,国家和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20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200余人,学校综合奖学金获得者100余人。每年研究生录取率10%—15%,国家电网及电力系统考试录取率达50%以上,英语四级最终通过率达45%以上。
(五)教学水平
通过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育课程建设团队;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通过推进课程思政项目申报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以教学比赛为抓手,创新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近三年,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科技学院本科教学名师4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4人、优秀教师2人、最美教师1人、先进工作者1人。
(六)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公开发表科研成果、创新创业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企业研学参观、就业能力提升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严格落实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以院长、书记为组长,形成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班主任四级就业指导推荐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就业指导和访企拓岗工作,邀请用人单位来学院召开专场招聘会和学校大型双选会。三年来学院访企拓岗用人单位50余家,组织专场招聘会20余场,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国家电网、冶金钢铁行业为主,每年的初次就业率均达95%以上。
学院搭建创新创业竞赛新平台,承办辽宁省Proteus Cortex-M3仿真设计大赛,组织参加机器人开发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国家级比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工程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研发能力,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效果。
近几年,学生为第一完成人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先后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18项、三等奖50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79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和创业项目国家级19项,省级37项。
五、教学改革成果
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积极组织申报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一流课程1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门;省级教改立项2项,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11项,校级教改立项3项;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3项,校级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6项;教材立项15项,出版教材11本,4门教材获辽宁省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2项获辽宁省高质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