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82年的本溪基础大学经济系,2004年成立辽宁科技学院经济系,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成立管理系,2010年更名为管理学院。2013年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22年更名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经济专业开始招生。
根据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办学传统和新起点建设要求,学院提炼了“格物致和,经世济用”的院训,并设计了独具特色的院徽。激励全体师生满怀家国情怀,共同站在新时代去探究浩瀚无穷的知识,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为中国经济的未来蓬勃光明前景贡献力量。
【专业建设】
学院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下设档案学、会计学、旅游管理、数字经济4个普通本科专业,旅游管理1个高职本专业。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档案学专业在辽宁省内甚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会计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通过辽宁省专业评估,其中旅游管理专业获评三星等级,是东三省旅游管理类专业院系联盟成员单位,获批辽宁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会计学专业成为全国制造服务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4年数字经济专业成为全国数字经济教育联盟理事单位。2023年,与韩国又松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开展海外留学生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国际化教育。学院现有在校生1272人。办学20年来,已向社会输送本科学生3500余人。
【办学条件】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现有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涵盖智慧文旅融合实验室、数字经济综合实验室、企业运营管理综合实验室、3D导游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档案综合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具备先进的仿真实验实训条件。成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实践、教学研究和创业训练的平台,为强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院现有30多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辽宁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为学生搭建了获得接触前沿行业技术和在实践中对接理论的平台;此外,学院还与本溪县政府、南芬区政府、桓仁县政府等地方政府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建成了多层次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平台,为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培养特色】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以打造“红色+数字”学院为目标,面向现代金融会计、档案管理、智慧文旅、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和国际视野,专业核心能力和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2020年学院成为教育部“1+X证书”试点考点单位。2023年与小市一庄集团等四家企业合作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2024年获批省级产业学院。
二、党的领导
近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完善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等,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组织领导、宣传引领、主题活动、推进工作上狠下功夫,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落在实处,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和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党总支多次荣获荣誉称号,旅游党支部被评为学校“样板党支部”和“先进党组织”,10余名教师被授予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政育人理论研究,获批市厅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1项。
三、质量保障能力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聚焦内涵建设,全面对接新时代高等教育新要求,以教学质量文化塑造为引领,遵循教学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根植质量文化,树立教育新理念
教学质量是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通过理念引导和机制优化,教师树立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教育教学质量理念,并逐步内化成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并落实到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遵循质量标准,构筑教学新规则
始终把“立足教学规范,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遵守和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有关教学质量标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定位、需求和特点制定《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细则》等11项制度文件和实施细则。
(三)健全质保机制,构建教学新保障
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质保机制。一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由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各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及教学督导组成,具备“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专业对口”的特点。二是建立持续改进评价机制,健全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院领导评教”等多层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同时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进行日常教学运行监控,监督各个环节质量标准的落实,严格按要求督查并反馈相关人员,以督促各教学人员严格按质量标准开展教学。三是完善教学激励约束制度。经济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规章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建立了覆盖本科教学活动全环节的质量标准,将教师职称、绩效、评奖等与学生评教紧密挂钩。
学院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该机制以“各循环独立评价、层层反馈改进”为原则。四循环依次为课内循环、专业循环、校内循环和校外循环,各循环独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现教学活动、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机制。
学院教学过程四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四)确保质保效果,展现教育新成效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学院教育教学质保效果不断提升。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查问卷都反映了无论是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成效的高度认可。学院2名教师认定为校级教学名师,3名教师获评校教学优秀质量教师,1名教师获评省教学大赛三等奖,2名教师获评校教学大赛一等奖。
四、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一)课程思政为先导,五育并举共成长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精心谋划和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专业教学。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学院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门。2024年陈丹老师获得辽宁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组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二是将师德建设、师资培训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开展以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将师德师风和家国使命教育融入教师和学生培养发展全程。三是扎实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聚焦思想引领、聚焦学生需求、聚焦全面发展,充分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开展党建带动团建活动,采用“常规+特色”“课堂+社会”“理论+实践”多重学习模式,开展多种思想教育活动,坚持不懈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二)注重人才引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三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自主培养博士2人,引进优秀硕士10人。学院共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5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有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万层次人才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行业专家3人,本溪市山城英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本溪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5人,科技拔尖人才1人,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香槐教师”1人、“最美教师”2人。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90%以上。
(三)服务成长成才,实践育人成果显著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院现有大学生档案摄影协会,大学生旅游协会,大学生ERP协会、大学生经典咏流唱协会等4个院级社团,每年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导游大赛、档案摄影大赛等多项活动,其中具有特色的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导游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十届,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院“一院一品”竞赛- CFCC智慧经济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吸引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了获奖率与竞赛辐射面的双丰收;2023年学院“同心同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四)赛教相长,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
以各类学科大赛等为载体,建立常规化、系统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管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依托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创新创业竞赛。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赛奖励12项、省级大赛一等奖23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20项、优秀奖若干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20项,校级立项74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教师和学生依托竞赛和大创项目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形成了“以教促赛,以赛促研,以研促教”的良好竞赛氛围。
(五)多措并举,招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专门成立就业工作组,开展学院“就业”系列活动,多次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以素质提升和就业创业为导向,持续扎实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建成就业基地20余个。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台账,开展“一生一策”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兜底困难就业群体,加强就业思想引领,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组织优秀同学分享就业经验,开设简历制作专题辅导课程,组织学院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全方位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就业工作。近年来,学院新生录取率均为100%,新生平均报到率98%以上,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院总体就业率逐年稳步提升,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名毕业生被国家税务局、各大银行、证券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录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院多次荣获校年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就业工作目标完成集体。近年来,学院考取研究生20余人,部分学生考取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名校。
五、教学改革成果
近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创新等核心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教研推动改革创新。学院建有专业教学团队4个,培育2名校级教学名师;《导游基础知识》等7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微课竞赛获奖多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
院教师主持辽宁省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1项、辽宁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